多項技術突破,讓玉米秸稈變廢為寶
在我國種植業(yè)的版圖上,有著廣泛的玉米分布帶。每到秋天,在遍布大江南北的這些農田里,掰了棒子后的玉米秸稈多被焚燒,或被廢棄堆積埋下火災隱患。
2003年深秋的一個下午,西安、咸陽農田里玉米秸稈被大面積焚燒,濃煙彌漫致使機場一度被迫停飛。而在同一時間,臨潼區(qū)雨金街道西關村的玉米地里卻來了一個吆喝著買秸稈的人。此人正是田英申。
“當時各個地區(qū)正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。在這個政策下,‘羊下山、牛進圈’將會成為未來畜牧養(yǎng)殖業(yè)的大方向,牧區(qū),半牧區(qū),農區(qū),城郊型農業(yè),都會出現(xiàn)大量的飼草需求。”田英申回憶說,看到家鄉(xiāng)乃至北方地區(qū)隨處可見的玉米秸稈被大量焚燒,他心想如果能把秸稈做成飼料,“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朝陽產業(yè)。”
然而,田英申明白,將玉米秸稈簡單切割的傳統(tǒng)做法破不了秸稈中間的那個節(jié),而因為這個節(jié)不易消化吸收,牲畜吃飼草要浪費掉30%以上。所以秸稈要加工成能被充分采食的飼料,就須破了那個節(jié)。
“為了破這個節(jié),我跑了大半個中國,但卻沒有找到一臺理想的機器設備。”懷著制造自己的秸稈飼草加工機械,造福一方鄉(xiāng)民的理想,田英申于2003年12月帶頭創(chuàng)立了西安新天地草業(yè)有限公司。
公司成立后,田英申和他的新天地團隊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,在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(jīng)驗的基礎上,通過反復研究、試驗和論證,將擠絲揉搓技術融入玉米秸稈加工設備,自主研發(fā)制造出了秸稈拉絲搓揉機,填補了我國秸稈加工機械的一項空白。
“你看,這就是玉米秸稈的產品。”在公司的會議室,田英申一邊向記者展示玻璃器皿內經(jīng)過揉絲加工呈絲絮狀的秸稈飼草,一邊介紹說,與傳統(tǒng)的橫向切割相比,秸稈揉絲機采用縱切的方法,通過切揉過程破壞了秸稈堅硬的表皮和硬質莖節(jié),加工后的飼草質地柔軟,可使家畜的采食率達到96%以上。
不過,僅僅是切揉加工并不能改變農作物秸稈自身粗纖維含量高、營養(yǎng)價值低、不易消化吸收的缺點。因此,在研發(fā)秸稈揉絲機械的同時,“新天地”公司又采用生物發(fā)酵技術處理,使秸稈的木質素和纖維素大幅降低,粗蛋白含量有效提高,并有效保存了青綠秸稈中的維生素及蛋白質等營養(yǎng)成分,使普通的玉米秸稈變成質地柔軟、氣味酸香、適口性強的新型飼草,被有關專家稱為反芻動物的“綠色面包”。
田英申初步估算,“我國年大約會產出秸稈7億噸,如果只將部分秸稈加工成飼草,就相當于在我國農區(qū)打造了一個全新的‘草原’,而且這將是一個很大的草原。”
然而,要應對飼草供需的季節(jié)性時差,這個“草原”的形成還需要解決貯藏和保存的難題。為此,田英申帶領的“新天地”還新創(chuàng)了袋裝微貯方法。這種方法便于取料后密封,既可減少貯藏占地面積,又可解決防火難、防霉變難等問題。同時,公司還研制了方捆打包機,使飼草壓縮打包后便于長途運輸,實現(xiàn)了秸稈飼草由產品向商品的轉化。
由此,玉米秸稈加工、貯存、運輸“三難”的問題得以攻克。
“推薦閱讀”
【責任編輯】:一科重工版權所有:http://m.keralaautomobile.com轉載請注明出處